我国1990年塑料制品的产量仅266万t,2000年已跃至2154万t,10年间增长了8倍,相应地塑料助剂的产量也增长了近5倍。我国的塑料助剂工业是随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努力,塑料助剂生产企业已超过500家,生产能力达150万t/a,2001年的产量接近90万t,表观消费量接近120万t。表1列出了2000年中国塑料助剂的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产量与表观消费量。从表中可见,我国的塑料助剂生产能力已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要,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制造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消耗定额高,因而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所以实际产量低于表观消费量,其差额为进口产品或设在国内的外资企业产品所填充。
在我国已参加WTO的今天,形势更加严峻,应该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塑料助剂工业的任务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营造规模化产业,实现产、销、研发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熟悉塑料加工应用技术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提高营销水平,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我们还要注意学习和运用非关税保护措施和WTO有关保障条款,以维护公平竞争。
表2列出了我国2000年至2015年塑料助剂需求预测。从表中数据分析,塑料助剂的增长率约6%~7%,低于树脂的增长率10%。其原因是:(1)塑料助剂在PVC树脂中的用量占60%以上,由于硬质制品比例的增加,增塑剂用量相对减少;(2)有效热稳定剂有机锡、有机锑、有效稀土热稳定剂和有效复合稳定剂的产量增加,铅盐稳定剂的负增长,热稳定剂的表观消费量增长率不高;(3)物理发泡剂、有效化学发泡剂的增加,普通发泡剂的增长幅度有限;(4)有效阻燃剂、有效润滑剂的开发,使其在塑料中的用量相对减少。
1增塑剂
1.1增塑剂的现状
增塑剂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有130家生产厂,90年代末只有45家厂生产,表3列出了我国增塑剂厂的产能分布。由表可知,7家大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全国增塑剂总能力的51.3%,产量37万t/a,占总产量的67.2%。增塑剂的主要品种国内基本上都能生产,但产量集中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氯化石蜡,其1999年产量分别为21.2万t、7.0万t和4.2万t(氯蜡-42、氯蜡-52);对苯二甲酸二辛酯仅1914t,其他品种都在1000t/a以下。中小型企业的品种少、质量不稳定、工艺落后、消耗定额和生产成本高,不少企业还采用落后的酸性催化剂,因而缺乏竞争力,开工率很低。
1.2增塑剂行业的任务
1.2.1加强技术改造,采用xj****工艺
行业应进行企业重整、体制改革,扩大规模和品种,加强技术改造,采用xj****工艺,例如采用非酸性催化剂、连续酯化反应或采用硫酸作酯化催化剂以降低成本。固体酸催化剂是比较有前途的酯化催化剂,值得集中力量去开发,用合成离子交换树脂及高分子作载体的四氯化钛高分子路易斯酸催化剂以及该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1.2.2开发功能性增塑剂
耐霉菌增塑剂的需求量较大,应适当开发。例如将苯甲酸酯与二苯甲酸酯按特定的比例混合,即具有很好的耐霉菌性。高分子量增塑剂的特点是耐久性好,可持久增塑,因而开发玻璃化温度Tg足够低且与被增塑聚合物相容性好的非晶态聚合物,如聚己内酯-g-聚苯乙烯、乙烯-CO共聚物(ECO)、EVA-CO三元共聚物、乙烯-SO2共聚物等是今后的方向。
1.2.3资源利用
(1)我国石蜡资源丰富,氯化石蜡生产工艺成熟,可发展软高氯含量的氯化石蜡;
(2)我国高碳醇原料充足,应开发增塑效率高、耐热、耐候、低挥发、卫生性和透明性优于DOP的邻苯二甲酸正辛·正癸酯(810酯)等品种;
(3)我国乙二醇产量已超过60万t/a,副产大量的二甘醇等多元醇,应开发苯甲酸二乙二醇酯等价格低、挥发性小、耐寒、低毒的品种;
(4)废弃聚合物的回收利用,用涤纶废丝制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OTP),其挥发性、电性能优于DOP,耐低温、抗抽出、耐热,是较理想的增塑剂。
1.2.4新型增塑剂的开发
(1)己二酸二正己酯(DNHA)与聚乙烯醇缩丁醛配伍用于安全玻璃夹层。(2)邻苯二甲酸二甲氧基乙酯(DMEP)挥发性小,光稳定性、耐久性、耐油性、耐低温性、耐腐蚀性优,用于纤维素树脂、乙烯基树脂、合成橡胶。(3)乙酰柠檬酸三丁酯(TBC)无毒、抗霉菌、无气味、价廉,用于乙烯基树脂、纤维素塑料作主增塑剂。(4)聚酯型增塑剂分子量大、挥发小,耐抽出、耐迁移、耐热,粘度可调,可作长久性主增塑剂。(5)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OP)与PVC、硝酸纤维素(CN)、聚苯乙烯(PS)、乙基纤维素及合成橡胶相容性好,耐老化,电性能优,耐温,大有取代DOP之势。(6)苯萘满丁烷(PTB)取自煤焦油,成本低、性能优,可取代30%~80%DOP。(7)季戊四醇二乙二醇C5~9酸酯、苯甲酸二乙二醇C5~9酸酯的性能与DOP相近,且价格低廉。(8)将聚己二酸丁二酯、聚辛二酸二丁酯等改性(使成非晶态),即可作高分子增塑剂。
2热稳定剂
2.1国内概况
我国热稳定剂的研究与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主要是铅盐类稳定剂。60年代末开始生产金属皂类的硬脂酸盐,70年代开发了液体金属盐类和有机辅助稳定剂,但投产的品种少。90年代是热稳定剂发展***快的时期,无尘复合铅盐、复合有机热稳定剂、有机锡、有机锑、稀土热稳定剂、β-二酮等相继投产,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已有3家的生产能力达到2万t/a,5000t/a规模的企业达10家,表4列出了我国近几年热稳定剂的产能。
2001年大连实德集团建成2万t/a复合稳定剂装置,广州广洋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稀土热稳定剂由0.8万t/a扩建成2万t/a,从而使我国热稳定剂的生产能力突破20万t/a。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PVC生产线,国内热稳定剂品种和质量都满足不了要求,因而热稳定剂的进口量大增。10年来,我们掌握了无尘复合铅盐、液体复合稳定剂的技术,开发了稀土热稳定剂、有机锡热稳定剂等产品的国有化技术,大多数进口设备开始使用国产热稳定剂,因而从1996年开始进口量大幅度下降。
2.2热稳定剂行业的任务
(1)现有铅盐生产企业应尽可能转向生产无尘复合铅盐、减少环境污染,小型企业应考虑转产。(2)中小型企业要进行机制改革,改进工艺,降低成本。(3)大力发展有效、无毒热稳定剂,有机锡稳定剂应建立3000t/a以上的装置,要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稳定性;有机锑稳定剂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千吨级装置,解决光稳定性差的缺陷。(4)组织力量开发纯有机热稳定剂、钙/锌复合稳定剂、β-二酮辅助稳定剂,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5)加强稀土复合稳定剂的开发力度,在无铅、低毒、有效上下功夫,形成我国独特的热稳定剂系列,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探索***佳复配方案,解决析出等工艺难点。(6)生产工艺中采用计算机控制,实现高度自动化、连续化,使产品稳定。
2.3发展方向
美国以有机锡为主,有机锡占总量的42.3%,复合金属盐占39.8%,铅盐仅占17.2%;西欧目前仍以铅盐为主,铅盐类占60%,复合金属盐类占31%,有机锡仅占8.4%。美国PVC的消费量为617.5万t/a,热稳定剂消费量仅7万t/a,而西欧PVC消费量为400万t/a,热稳定剂的消费量则达10.8万t/a。我国PVC的消费量与西欧相当,热稳定剂的消费量为12万t/a。西欧近几年已开始大力开发复合金属盐类和纯有机热稳定剂,铅盐生产装置向其他地区转移或关闭。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作者认为:主要开发有效、无毒的非铅系热稳定剂。稀土和锑资源集中在中国,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稀土热稳定剂和有机锑热稳定剂。稀土稳定剂已有了2万t/a的装置,今后的任务是集中精力开发有效、无毒、无铅稀土热稳定剂系列,继续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强产-销-研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有机锑热稳定剂则首先应建立千吨级装置,使产品质量稳定,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复配技术研究,解决光稳定性和成型工艺中的难点。有机锡稳定剂已有国内自己开发的技术,并已建千吨级装置,今后的任务是建立3000~5000t/a装置,增加品种,加大复配技术研究的力度,改进工艺以降低成本。钙/锌复合热稳定剂与β-二酮配合工艺值得提倡,应扩大规模,做好应用技术工作。纯有机稳定剂应引起重视,开展研究工作也可考虑引进技术。